朱徳发,谏蕉罾常?0年代初即在家乡从教,1961年以调干生身份考入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长期任教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副主任、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曾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山东师范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从教近60年,出版著作20余部,学术论文40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数十项,培养了大批硕士博士研究生,遍及全国各高校。
28:40,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授朱德发,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5岁。记者从山东师范大学了解到,朱德发先生遗体告别仪式于7月16日13时30分在济南市殡仪馆举行。
一代大家逝去,连同一个时代的学风与人格。“发潜德之幽光”,沿着余波仍可以溯流向上。本刊记者联系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清华、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丽军、山东女子学院教授赵启鹏等学者,重现朱德发的学者风范,追溯这位学术大家的精神遗产。
■访谈
“真学者就该把学术作为自己的生命”
2015年,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丽军应著名作家、评论家李云雷之邀,与朱德发进行了一次学术访谈。李云雷当时刚到文艺报工作,其在早年就读过朱德发的文学史教材,启蒙意义一直难忘。
张丽军向本刊记者介绍,访谈就朱德发的学术成长、文学思考,探索其成长之路;就朱德发对五四文学的执著、学术求索的历程,探索其精神观点的来源。
对于公众来说,也呈现出一个内在的、不被发现的朱德发。
生命的成长:栖于书海,行于大学
张丽军:您是如何对文学产生兴趣的?又是何时立志做一名学者的?并请谈谈您的大学时代,以及这一时期的文学阅读情况。
朱德发:我从小在家乡教学,当时的阅读,从通俗文学到严肃文学都逐步激发起了我对文学的兴趣。这种兴趣达到一个顶点,是在朔回蓬莱老家,县委宣传部给他安排了多次文艺讲座。杨朔就给我们这些爱好文学的青年讲他怎么创作《三千里江山》。那时萌生了当作家的想法。正是这时,县委批准了我去曲阜师范学院深造。到了大学以后,按照大学的培养规划,它是培养学者的地方。
1960年到1964年,正是三年困难时期。那时曲师靠近农村,有些老百姓就在校门口卖一些菜包子、菜团子、胡萝卜、地瓜,因此我们没怎么挨饿,得水肿病的人很少。曲师那时的基础教学抓得比较好。学校为中文系学生开了一些书目,我还去拜访外国文学的老师,几乎中外文艺理论能看的我都看了,包括美学、文艺心理学。这些为我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思想武器。
张丽军:您认为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是否存在断裂?
朱德发:我虽然一直研究现代文学,但我没有把它与古代文学对立化。古代的文化意蕴、内在思想、生命意识是一个传统,是深入人心的传统,是塑造人灵魂而内化人的心理结构的传统,这个传统一旦建立起来以后是不容易斩断的,它消解不了。我以后能写《中国山水诗论稿》《中国史论情爱文学》从中国古代一直通下来,就是因为在大学阶段看了很多的田园山水诗,也读了不少情爱文学。
“五四情结”的思与说
张丽军:从1964到1974年,您经历了近乎10年的“沉默”,请谈谈您这10年“沉默期”的精神积聚。
朱德发:这个时间,一些大学被赶到农村了,山师大到了聊城。1968年到1969年,中文系派夏之放、冯中一、薛绥之、薛祥生和我到聊城去办高中教师辅导班。我的思想一直是比较解放的,没被极左的东西禁锢住。1967年以后,我看了不少书,读了不少史料,想了好多问题,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文学知识的积累,都为80年代的爆发打下了基础。
张丽军:1980年初,您的一批万字文章连续被国内有影响的刊物录用,请谈谈这些文章当时的情况和影响力。
朱德发:我的第一个小册子《五四文学初探》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写的。当时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办了三个大刊《文学评论》《文学评论丛刊》《鲁迅研究》,再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和中国作协主办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我发了七八篇大文章,《五四文学初探》是在1982年出版。很多人很诧异:“这个人是哪个地方的?”还查我是不是名牌大学的科班出身,当时有的人是很讲这些的。
张丽军:有人提到您有一种五四情结,你能谈谈吗?有一次我听您讲,看见山师文化东路上刻了二十四孝图您非常生气。
朱德发:五四文学是我初入学术之门的地方,那一批在重要刊物上发表的万字文章可以说奠定了我这一生献身学术事业的信心和决心。后来思考的有些问题在《五四初探》《五四文学史》中并没有从学理上讲清楚,我就换一种视角进一步阐述。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方法论的成熟、新的史料不断出现,我的分析也不断调整,所以有些想法又亮出来了。实际上,我所有的研究文章都是自我观点的细化、补充,自我否定不是很多。
通过对五四文学的生命体验与理性感悟,使我的文化人格里注入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增强了“诚”与“爱”的人性内涵,提升了真善美和
文章来源:《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sdnzxyxb.cn/qikandaodu/2020/0803/332.html
上一篇:开出“999朵玫瑰”的校园
下一篇:开学第一课,别让仪式感缺席